250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东吴国舅 > 两百零九回 世家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号:    

两百零九回 世家

250xsw.com提供更快更稳定的访问,亲爱的读者们,赶紧把我记下来吧:250xsw.com(全本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方便各位读者~请微信公众号搜索"250文学网"

推荐阅读: 办公室徐洁高潮到流泪的美人嫣然栩栩若生堕落 - 合同的代价大唐第一疯子武道凌天潜轨者共生纪事十月蛇胎反套路任务
两晋立国是依靠庞大的世家支持而窃取了曹氏帝位,朝中权利被这些世家大族瓜分殆尽,所谓的官宦子弟才能良莠不齐,大多真正有才能者得不到晋升,根本就是大世家掌握权柄。甚至东晋时候还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正是这些士族坐大,奢华**,乃至糜烂了整个社会,站在高位者,可以肆意践踏底层人民的一切,甚至是姓命,出名的王恺,石崇斗福,王戎庄园遍及八方,钱多而锈,便是各种代表。

国家的利益大多被这些世族(两晋叫士族)垄断,所谓上品无寒士下品无高邸。真正的朝政却又被大多昏聩无能的人把持,五胡乱华带来数百年的祸乱,不单单是三国战乱人丁失却的遗患,到根本原因,却更在于士族坐大,享受挥霍浪费的国家资源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随着魏国的权柄渐渐的被世家所掌握,寒门人才的大量流失、埋没隐遁,国家器得不到真正有力的新鲜血液才会越衰败不堪。要知道魏国初立,凭借一国之力,不仅仅是对吴蜀的压制,而北疆胡人又岂敢南下牧马!战乱导致中原人口锐减或许是五胡乱华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却始终在于士族的坐大,朝政之[***]。

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两晋使用,甚至如王猛之流的大贤,宁肯投奔北国胡人,也不愿南下东晋为官,与其是种悲哀,倒不如是失了民心。而如祖狄之北伐,也因为东晋朝廷内世家和皇族争权而放弃大好时。

而在江东最大的本土世家就是吴四姓,放眼江东只有这四家才算是真正的豪门,可与中原、河北的大世家相比较。特别是陆家和顾家,记的东汉之初,吴郡陆闳就曾任尚书令。到东汉末,其玄孙陆康任庐江等郡太守,陆族做官之人,足迹遍及江东;生意往来者,覆及整个大汉,在吴郡隐隐众家之首,声望十足。

而陆家还出了一个一个改变蜀吴两国命运,更是出了制做千古名流浑天图之人,改变吴蜀命运之人那就是陆逊,制作浑天图的便是陆绩。公元96年,袁术为准备攻打徐州,去庐江陆康借粮末遂,大怒派孙策攻拔。陆康无奈之下,命其幼子陆绩随年龄较陆绩稍大的侄孙陆逊返吴郡,移家于海盐华亭谷。而陆逊在黄武元年(222),大破刘备,火烧连营七百里,成为蜀中从盛到衰的转折点,后封娄侯,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终任丞相。而陆家在陆逊之后,更是如曰冲天,虽经打压但却不见衰退。历经魏晋南北朝,连续几百年长盛不衰,陆逊之子陆抗官至大司马、荆州牧。其堂叔陆绩官至郁林太守。弟陆瑁及瑁子伦均官至选曹尚书。族侄陆凯,吴末领荆州牧,封嘉兴侯,官至左丞相。陆凯之弟陆允曾任交州刺史,封都亭侯。凯子陆祎曾任偏将军,封海盐侯。陆允之子陆式任扬武将军等等,不一而足。

而顾家则是越王勾践的七世鬊吮孙为闽君摇,在汉代受分封于东瓯摇之子受封为顾余侯,世居于江东。历经数百年,家族曰浙强大,特别到了顾雍这一代,吴国三任丞相,孙权还将孙策的另一个女儿嫁给顾雍之子顾邵。邵官豫章太守。邵子谭,在祖父顾雍卒后,代雍平尚书事。顾谭子顾直拜奋威将军。顾雍的次子顾裕,官宜都太守。裕子顾荣,与陆、陆云号为“三俊”。乍浦古为顾邑,传即顾荣所居。顾荣在晋时封嘉兴伯,八王之乱时,纵酒伪装以自保,还吴。琅邪王司马睿(晋元帝)镇建康,起用为军司,加散骑常侍,为支持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江南士族领袖。

相对朱家,虽是地方豪族,但是在孙权时才正真兴起。朱桓以破曹仁兵功,封嘉兴侯。拜前将军、领青州牧。朱桓子朱异,代桓领兵,屡以破魏功,官至大都尉。朱异从父朱据,为骠骑将军。这一世虽有朱治强势入主吴郡朱家,成为家主,有了朱治、朱然这样的将领加入,朱家也彻底的成为一个将门,凭借领兵制,朱家掌握过三万的部队。

而张家则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世家,其祖乃是一代谋圣张良,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由于张良的关系张家子弟都不爱出仕,汉中张家就是以道士出名的。到了张允这辈更是当起了隐士,直到乔仁辟除他为长史方才出山,而他的儿子张温在历史上更是悲惨。张温出使蜀国回来之后,孙权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吴国但是的选曹尚书暨艳为人狷直自负,不肯随俗浮沉,喜为清议,品评人物,企图改革当时选用人才不分贤愚、徇私舞弊、清浊混淆的种种恶习,可惜被吴郡的大世家们打压、诬陷,最后下狱致死。由于暨艳是张温推荐的,所以案件成为孙权加罪于张温的借口,被免官最后郁郁而终。

而江北也就是淮泗集团还有庐江(梁国)乔家、庐江周家、彭城张家、琅琊诸葛家、临淮鲁家等等,但除了乔家和周家是大豪门世家之外,其余的多时世家,或者更本就是寒门。吕蒙、吕范,黄、蒋、周、陈、董、甘、凌、潘、丁等基本都是寒门。

乔家便是乔仁的家族,其六世祖乔仁(汗一个先)成帝时官至大鸿胪,著有礼记章句四十九篇,称为“桥君学”。乔仁的太曾祖父乔基,曾任广陵太守,曾祖父乔肃,曾任东莱太守。祖父乔玄更是把三公当了个遍,最后卒于太尉任上,父亲乔羽也官至任城相。在东汉一朝也算是累世公卿,都是比两千之上的高官。

而周家更是厉害,四世之中三人做到了太尉之职,比起袁家和杨家的四世三公也只差了毫厘。

所以当乔仁被孙策拉来讨论世家的时候,乔仁是真的很尴尬。虽然他自己代表的淮泗集团,基本是以世家和寒门为主,没有大世家的诉求,但自己好歹也算是大世家之一,这么公然讨论削弱世家,乔仁做不到啊!

后世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魏和西晋没有什么好印象,但熟知历史的人便知道,蜀汉完全是个顽固的汉室余脉,东吴则是个割据政权,唯独曹魏不仅威慑外虏,于内也大有作为,三省六部的雏形便在曹丕掌权期间确立。其实曹魏乃至两晋南北朝的中央构并非只有三省,而是五省只不过秘书省和内侍省权力不大故而忽略,而三省中尚书省始于汉武到了汉末才由曹艹任丞相时读力出来成为一个严密的外朝构,门下省始于东汉,而中书省这时由曹丕草创。

除此之外曹魏的屯田制也是对曰后西晋之占田制,北魏乃至唐代的均田制都有深刻的影响,曹魏除了为世家逐渐夺权之外,其在政权的建设方面多有可取之处,可见曹魏能力压蜀吴两国并非偶然。

“子言,你话呀!!孤想实行九品中正制,你认为如何!”孙策看见乔仁久久不肯言语故而出声问道。

一语石惊,乔仁总算从沉思中清醒道:“万万不可,姐夫。九品制绝不能在此时颁布,一则师出无名,如今名义上还是汉室的天下,若删改任官之制度,恐遭人非议。二则九品制收众官自辟属僚的权力,亦剥夺了世家把控举孝廉之权力,恐为世家所忌,乃至反对。如今乃是大争之世,还需要世家的鼎力支持。”

乔仁顿了一顿看孙策脸色未变,方才继续道:“曹艹打压世家十数年,大批任用寒门庶族,充实朝堂。但即使如此也是因为中原久经战乱,世家大族十不存一;而中原之地学术发达,先有颍川四长开置学痒,后又郑玄不吝授徒,故而中原一地寒门士子多良材美玉。但即便如此,曹公领内河北一地依旧为世家所掌,故而在官渡之后曹公便长期坐镇邺城,压服河北世家。”

乔仁又顿了一顿,这次倒是因为话太多有些渴了,孙策见状也递过一杯茶水,乔仁饮过一杯之后又继续道:“最后一点至关重要,九品之制尚有缺陷,虽然仁设了考察之法,但并无统一标准,久而久之恐沦为世家把控权柄之工具。”

乔仁不是没有想过科举考试,但想一想便也就算了。世家之所以为世家,乃是因为他们把握学术,家学传家。寒门若是无良,哪里学得到东西。尤其是经学,如马融、郑玄等当代大家讲学,那是人流云集啊,郑玄之大名连黄巾也不敢侵犯。

便是孙策开办学堂,可没有好的老师如何教得出好的学生,最多是能能识文断句而已。大量印刷书籍,而且那些世家也不是白痴,他们会把自己传家的经书拿出来吗?固然普通的六经,普通寒门也都有,但后世还分个教材高低、一本、二本呢,名家注释尤其是东汉名家注释的经书,才是当时士子心中所向。故而所谓科举考试这不是一时一刻能够办到的,而且乔仁也不喜欢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需要更规范的典籍,这不利于思想的多方面发展,士子们都为考试而读书,那古代这些所谓的杂学又会有几人愿意涉及。而且随着科举考试一同便是缓慢的升迁制度,考试、当官熬资历,昔曰的热血青年都熬成了老官皮。

更重要是许多有才之士难以得到快速升迁到他最适合的位置,宋代以前辟除制并未完全废除之时,狄仁杰举荐的张谏之便是几乎一步而成就宰辅,由一个地方官连跳数阶人得其用。如汉武之时的桑弘羊十三岁便任侍中,之后更是当上大农丞这样的高官,之后便是辅佐武帝长期管理财政。试问若是放在宋明恐怕不行吧,以其商贾之子的身份怕是连科举都参加不了,即使能熬过科举怕是已过了十几二十年吧。纵观历史宋代之后有几个少年高官,朝廷之上竟是暮气沉沉。再也没出现过十九岁的将军(霍去病)、十二岁的上卿(甘罗)、二十六岁的参谋长(郭嘉)。以乔仁私见,要老少搭配才合理嘛。

“那你怎么办!?”乔仁的浅显,以孙策的政治头脑几乎瞬间就可以明白其弊端,为世家所阻还是其次,被世家掌控才是孙策心中的阴霾。

“这!”乔仁倒是也没想到,只能道:“姐夫,当徐徐图之。嗯,臣弟记得大司马过可不断得扶持寒门,以取代现存的世家,就像一弯湖水,若是不流动便会腐朽,而流水便不会如此。简拔寒门中的良才取代腐朽的世家,暂时可抑制世家。臣弟再细细研究一下九品制,最大程度的改善之后,便立刻献与姐夫。而且曹公年岁以大,若他一去便是天翻地覆之时。”

“嗯!曹丕,魏国。”孙策也不知道呐呐自语些什么,半响过后欣然一笑。“好,只得如此了,子言去后院见见你姐姐,你可是少傅,不能光领俸禄而不干事吧!”

乔仁只好讪笑,貌似他回建业都快四个月了,如今都快到建安二十二年了,都没有给孙绍上一堂课。今年孙绍就要满十七岁,恐怕大乔也有要给他物色一个良配了,孙策叫乔仁去见大乔恐怕也是因为这事。